中观应成派破解(中观应成见)

hacker|
129

什么是中观派?中观派的代表人物是谁?

世尊圆寂四百年后,龙树菩萨诞生在南印度一婆罗门家中,自幼精通内外道之学,后于那烂陀寺出家,法名具德比丘。菩萨初时广习三藏而无有厌足,以大乘法义摧破外道,驳斥小乘,后入龙宫取《华严经》,入南天铁塔亲见金刚萨埵得密法传承,驻世六百年,系统全面的整理了大乘佛法,开创了不着有无二边的大乘中观学派。

龙树菩萨的思想对汉藏两地的大乘佛教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传佛教八宗共同尊奉他为祖师。

中观学派的核心要义

不住任何戏论边故,称为中观。荣素班智达说:“所谓中观者,即遮破外道常断二边及有无的一切增益损减边,并且能显示轮涅无二之法及无住涅槃妙道的诸大乘义,故称中观。”

中观学派的核心要义是不着有无二边和一切皆空,因而又被称为大乘空宗。其主要思想可以概括在“三是偈”、“八不”、“二谛”和“实相涅槃”等说法中。

《中论》开头著名的“八不”诵:“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善灭诸戏论,能说是因缘,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

《中论·观四谛品》中的“三是偈”——“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被认为是中观学派对中道空观的经典性概括。

“二谛”,即是世俗谛和胜义谛。世俗谛指一般常人所理解的道理,胜义谛指佛教的真理,佛依此二谛为众生说法,众生以世俗谛为基础证得胜义谛,世俗和胜义二谛既对立又统一,此为中道。所谓“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

“实相涅槃”,即是基于二谛对立又统一而去观察诸法实相,那么轮回与涅槃本来不一不异,世问诸法的实相就是性空,与涅槃无二,因此,世间与出世间就没有什么分别,不用离开世间去追求出世间的涅槃,行者应处于中道而破除各种执著。

中观法脉的传承

基于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经典,圣天菩萨撰著了《中观四百论》来开显《中论》的修行次第,并传至罗喉罗跋陀罗,罗喉罗系传至佛护与清辨时,分别产生了中观自续派和中观应成派。

中观应成派

佛护:著《佛护论》,对龙树菩萨《中观论》所述正理诸义,以应成之因加以注解,开创中观应成派。

月称:中观派哲学最伟大的导师之一,一切持教大师的顶严,是中观学派的集大成者。龙树菩萨在前往极乐刹土时说:“最后弟子为月称,末为宣说无生法。”月称菩萨著有《明句论》,以及龙树菩萨著作的其他释论、圣天菩萨的四百论释、《入中论》等。

寂天:文殊菩萨之化身,以王子身在那烂陀寺出家,依止寺内五百班智达之首的胜天为亲教师,一生居无定所,四处游化,深隐内证功德,著有《入菩萨行论》。

中观自续派

清辨:龙树菩萨首弟子,著《中观根本般若灯释》,为阐释龙树菩萨甚深教义,引导众生次第通达中观见地。

静命:藏传佛教“师君三尊”之一,佛法大阿阇黎,与赤松德赞国王迎请莲花生大士入藏,树立了西藏佛教的法幢,一改西藏雪域暗无天日的环境,将佛法弘扬成如璀璨日轮般,著有《中观庄严论》。

莲花戒:由静命论师授记,在西藏佛法内道分为两派,互相辩论,并为邪师知见所侵之时,由藏王从那烂陀寺迎请莲花戒大班智达入藏,息灭邪论,正本清源。

以上就是中观的两种传承,在藏地依靠这些智者成就者所抉择的宗轨,中观的二种传承直到现在都没有中断讲闻,继续安住于世。

应诚派在佛教里应诚派是什么意思?

中观是大乘佛教主要中心思想之一,在每个学习者学习中观学说时,会出现如何理解或者说学习方式的问题,于是出现了两个大的派别,一个是中观自续派,一个是中观应成派,而中观应成派是大多数,中观学是一元论,所谓万法唯一,主要是要排斥分别心,自续派的学习方式是,假设一个理论的最终方向是A,那么在中观思想下,A应该最终推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假设A是对的,那么我们将所有的哲学论点按照A是对的向里面套,结果是出现悖论,于是我们就判断他实际是错误的,而中观应成派的学习方法是,我们不说什么是对的,因为在中观学说里来看出口即错,因为语言的描述就会起分别心,就错了,那么怎么办呢,反证,我们批驳错的,将每个提出的理论批驳掉,那你心里剩下的,没有说出口的那个理论就慢慢的清晰了,你就会自然而然的理解了对的思想,但这种方式比较有风险,你不把对方所有的出路都堵死,他是无法领悟到最终留给他的出口是什么,再说回来,将每个错误都批驳倒了,你心里的正确思想越来越明晰,就自然形成了正确的中观论,这就是应成,当然佛经里有解释,应成派中观主张胜义谛、世俗谛一切皆空,否定有不生不灭的金刚心如来藏,主张六识论,以生灭性的第六识意识为轮回的主体,不许佛法名言中有自相等,不立自身宗派的宗旨,以一法不立的立场专门破斥其它宗派,这个答案过于晦涩,可能没我说的那么容易懂;不过,汉传佛教并不重视相互的辩论,应成派或者自续派的使用不特别明显,反而在藏密非常重视这个;

都说佛陀批评本体论.那请问佛陀生前真的批评过本体论或者把涅盘当做本体的吗?经典是否有记载?

您的问题很好,但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为了解除您的疑惑勉强答之。对于涅盘的具体含义可参看

《大般涅盘经》简介:

法身常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

《大般涅盘经》,又称《大涅盘经》、《涅盘经》、《大经》。

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盘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盘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北凉玄始元年(412),河西王沮渠蒙逊迎师入姑臧,欲请译出经本,谶恐言舛于理,学语三年,方译写《大涅盘经》初分十卷。师以《涅盘经》品数不足,遂赴于阗,寻得经本中分,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续译。师谓此经梵本三万五千偈,今所出者,一万余偈。

本经是四大部之一,全经旨在说明法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

共分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兹将本经旨要梗概分述如次:

一、【佛身常住】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

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盘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所宗仰。纯陀因此怀疑,何以世尊已证大果,不能久住于世;乃至迦叶亦怀疑佛陀寿命何以同于世间,如此短促。事实上,佛陀的示寂,是在说明佛陀的涅盘境界并非如油尽灯灭,或薪尽火息,一切无存。如《寿命品》,佛陀告诉纯陀:“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佛陀为迦叶说如来长寿,于诸寿中,最上最胜;所得常法,于诸常中,最为第一。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是故现舍,入于涅盘。《金刚身品》说,如来身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又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

涅盘有诸多异名,如:无生、无出、无作、无为、归依、窟宅、解脱、光明、灯明、彼岸、无畏、无退、安处、寂静、无相、无二、一行、清凉、无暗、无碍、无诤、无浊、广大、甘露、吉祥。涅盘实义,是谓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譬如伊字是由三点组成,不一不异,非前非后。如《寿命品》说:“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盘。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盘,如来之身亦非涅盘,摩诃般若亦非涅盘,三法各异亦非涅盘。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盘,如世伊字。”这是以伊字三点说明涅盘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有相即不离的关系。

又常乐我净名为涅盘。《寿命品》说:“我者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盘义,净者是法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盘;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又《高贵德王菩萨品》说:“常乐我净在何处耶?所谓涅盘。”“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盘。”“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盘。”

综观本经,无非处处在阐明佛身是常住不灭,是永恒存在,是常乐我净,是大涅盘。

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本经的另一个重点是在阐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卷七的《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三、【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

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据《梁高僧传》卷七载,昔时,竺道生见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后,立“阐提成佛”之说,而遭学者非议,直至昙无谶译出本经后,此种说法才渐渐被接受。

“一阐提”,《如来性品》说无信之人,名一阐提。又以焦种、无目、难治之病、生盲、非法器、不可治、聋人等,比喻一阐提。卷十九《梵行品》说:“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 本经卷九《如来性品》复说:“佛为众生说有佛性,一阐提辈流转生死,不能知见。”“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于菩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可见一阐提若能祛除烦恼缠缚,仍是可以见性成佛的。又如来善知一阐提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则为说法;后世得者,亦为说法。今虽无益,作后世因。因此,如来世尊大慈悲,见一阐提者,仍为施法药。于是在卷二十一、二十二《高贵德王菩萨品》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宝佛性无差别相,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总之,本经是主张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亦能成佛。而其基本思想是在于认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从而主张一阐提亦具有佛性,纵然是断善根,其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亦能成佛。

如果您想彻底弄清这个问题可以阅读:

所有经论中对二谛是如何安立的?请举例说明,如何以二谛衡量诸法之空性与光明?

所有经论中安立二谛的方法有两种,其一是从观察实相胜义量的角度,将空性立为胜义、显现立谓世俗,这种安立方法非常重要。它将空性安立为胜义谛、分别念前显现的法安立为世俗谛。

学习《定解宝灯论》时讲过:一切万法的本体,从名言角度来讲应该有两种,一个是空性的部分,一个是光明的部分。

其中,对空性部分用哪一种量来抉择呢?应该用胜义量进行抉择。

胜义量是什么呢?就是释迦牟尼佛般若经或者《中观六论》所讲的,中观应成派的不共四大因和共同五大因。以金刚屑因为主的各种因进行抉择时,没有必要分析显现和分别念部分,一切万法连芝麻许也不存在。因为般若经所宣讲的空性方面的正理,对其进行抉择的量,就叫做胜义量;空性就是依靠胜义量抉择的结果。

然而,一切万法的本性不仅仅是空性的部分,还应该有光明的部分。比如如来藏的本体是空性的,自性是光明的。

那么,自性光明的部分依靠哪一种量来抉择呢?从佛经来讲,释迦牟尼佛轮的《如来藏经》;从论典来讲,《宝性论》和《赞法界论》等等,依靠这些经典和论典进行抉择。

心的本性应该是光明的。对于这种光明,依靠净见量可以进行抉择,这时,境和有境完全达到统一叫做胜义量,境和有境未达到统一就叫做世俗量。这是对二谛进行安立的第二种方法

《宝性论》中提到:胜义谛是依靠信心而了知的。

所谓的胜义谛依靠信心而了知,胜义谛应该指如来藏,而如来藏的本体是现空双运的,这一点通过净见量可以了知。

量有两种,一个是观现世量,一个是净见量。凡夫的现量、比量,眼耳鼻舌身的这些见闻觉知,就叫做观现世量。

佛陀的智慧是最究竟的净见量,依靠它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光明部分。

从胜义实相的角度来讲,空性是胜义谛,显现是世俗谛。《入中论释---善解密意疏》中引用《等持王经》的教证说:所有空性方面的法,全部是胜义谛;所有显现方面的法,全部是世俗谛。通过这种方式作了安立。

下面讲第二种安立方法。

其二是从分析现相名言量的角度,将实相与现相完全一致、真实不虚的对境与有境安立为胜义,其反方面立为世俗。后一种安立方法的胜义,本体也是空性的。

凡夫众生所见到的是现相,佛陀见到的是实相。佛陀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是完全一致的,此时的境和有境就叫胜义谛;凡夫众生所见到的实相和现相不相同,此时的境和有境叫做世俗谛。比如,一个人看见海螺是白色的,由于海螺的实相就是白色的,见白色的有境与所见白色的境完全一致,因此叫做胜义谛;有眼翳者见到的海螺是黄色的,其现相和实相并不相同,因此叫做世俗谛。这主要是从名言角度安立的。

有人如果提出这样的问题:佛陀的智慧、佛陀的相好,到底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呢?

对此,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你是从胜义为主的空性角度来讲,还是从名言为主的现相角度来讲?

如果是从胜义空性角度而言,释迦牟尼佛的身相等应该属于世俗谛。

对方又提出问题:如果佛陀的身相是世俗谛,那已经是虚假的了,这有很大的过失。

没有任何过失。从名言现相实相统一的角度来讲,它是胜义谛,根本不会成为世俗谛,虚假的过失也是没有的。

对方又提出:既然是胜义谛,会不会有根本破不了的过失呢?

不会出现这种过失。以中观理进行观察时,佛陀的身相、智慧也是空性的,根本不可能成为一种堪忍法。

为什么说世俗涵盖所有清净和不清净的法?

从分析现相的名言量角度,实相现相统一叫做胜义谛,实相现相不统一叫做世俗谛。但这种安立方法所承许的胜义谛,其本体实际也是空性的。

正如前文所说,如来藏的本体是空性的,麦彭仁波切在《澄清宝珠论》以及很多辩论书中都说:如果如来藏的本体不空,则与外道的常我无有任何差别。有关内道所承许的如来藏与外道常我之间的差别,《入中论自释》里引用教证作了说明 ,在《破除邪说论》 当中也引用过。

此处按照前一种安立方法,也就是将世俗的含义安立为真实与非真实二者中非真实的方法,

前一种安立方法,将显现称为世俗谛,空性叫做胜义谛。按照这一安立方法来讲,一切万法可以包括在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之中。世俗是指非真实的,也就是所谓的显现。从般若经论这一角度来衡量时,释迦牟尼佛的色身是不是世俗谛呢?可以说为世俗谛。佛的智慧是不是世俗谛呢?也可以说为世俗谛。

既然属于世俗谛,那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成了假的、虚妄的?这种说法是不是不太合理呢?

站在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都属于世俗谛。但也不要认为:世俗谛就是特别不好的法,一定要舍弃的一种法。这也不一定的。万法的光明部分是世俗谛,这是不需要舍弃的;释迦牟尼佛的色身庄严和相好圆满也属于世俗谛,这也没必要舍弃。

因此,所谓的世俗,虽然属于真实和非真实二者中的后一者,但也不一定要完全舍弃。下面主要讲这一问题。

所谓真实的意思是说事物的本相——自性不成立的空性。

从空性为胜义谛、显现为世俗谛这一角度来讲, 什么叫做真实义呢?所谓的真实义就是指一切万法的本体是空性的。《大幻化网》中也说:糖的本性是甜的,诸法的本性是空性的。所以,一切诸法真正的本体应该是空性的,这就是它的真实性。

那么,非真实性到底是什么呢?在这里非真实是指世俗谛。但不要认为:所谓的世俗谛是非常不好的、需要舍弃的一种法。世俗也有世俗的好处。

因此,必须明白:所谓的世俗仅仅是指生等现相在诸凡夫前似乎成了隐蔽、遮障空性的法,

现在生灭的各种各样万事万物的形象,在未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凡夫人面前,其本体空性似乎已经被隐蔽着、遮障着。比如柱子,圣者见到的柱子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光明和空性无二无别的显现;而凡夫人见到的柱子,是一种产生的法、实有的法,柱子真正的光明和空性的本体已经被完全遮障了。

而不要误解为在何时何地都是欺惑、虚妄的,也不要误认为它恒常遮障空性,

《定解宝灯论》当中讲“二谛何者为主要”时,有人说世俗谛很重要,有人说胜义谛很重要。麦彭仁波切对此总结说:胜义谛和世俗谛是不能分开的。为什么呢?如果认为世俗中显现的能取所取是非常不好的法,除显现以外,还有一个特别好的空性——像天女一般的胜义谛隐藏在背后,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为什么说世俗的显现不是所破?

凡夫众生由于实执的串习,将柱子执著为实有的法,但这是我们心识的缺点,并不是柱子的缺点。柱子的显现,在圣者的眼中,它是增上光明的因;对凡夫人来说,则是增上贪嗔痴的因。所以,显现这一点并不是要破的,对于显现的实有执著才是一定要破的。

所谓的显现并不会束缚你,最可怕的是什么呢?因为愚痴而对显现产生的执著才是最可怕的。帝洛巴尊者教诫弟子那若巴:“显现未缚贪执缚,断除贪著那若巴。”就是说,显现不会束缚你,只有实执才会束缚你,因此,弟子那若巴你一定要舍弃实执。 对众生来讲,实有的执著是非常可怕的,而世俗中的显现并不是所应遮破的,在圣者面前,各种如梦如幻的显现全部存在。

但是,所谓的显现也是不尽相同。中观应成派通过中观推理所得出来的显现,应该是远离一切戏论的见解所引发的。在麦彭仁波切的有些教言中说:如梦如幻也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比如,小乘所说的如梦如幻,是断除人无我的单空所得出的如梦如幻;而中观应成派通过不共的应成因,将万法抉择为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与此空性双运的显现,也叫做如梦如幻。因此,从单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与远离一切戏论角度说的如梦如幻,表面词句一模一样,但在圣者的后得中,所显现的境界并不相同。

“一切万法中再无有比此更重要的所知”是指什么?对此,凭自己对中观的认识加以说明。

麦彭仁波切也说:舍弃显现以外没有空性,舍弃空性以外无有光明显现,这二者不能舍弃一者取受另一者。而且,也不能将此二者看成像黑绳和白绳搓在一起一样。实际上,显现与空性二者,其本体是一味的、无二无别的。何时通达这一点,可以说,在所有知识中已经获得最无上的知识了。

希望能提升您学佛的信心和意乐!愿您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谢谢您让我查了很多资料!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10-06 上午 03:24:00

    ?可以说为世俗谛。佛的智慧是不是世俗谛呢?也可以说为世俗谛。既然属于世俗谛,那释迦牟尼佛是不是也成了假的、虚妄的?这种说法是不是不太合理呢?站在胜义空性的角度来讲,一切清净和不清净的显现都属于世俗谛。但也不要认为:世俗

  • avatar
    访客 2022-10-06 上午 03:23:08

    量,一个是净见量。凡夫的现量、比量,眼耳鼻舌身的这些见闻觉知,就叫做观现世量。佛陀的智慧是最究竟的净见量,依靠它可以了知一切万法的光明部分。从胜义实相的角度来讲,空性是胜义谛,显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