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加密破解(非对称加密和对称加密)

hacker|
98

非对称加密可以破解吗????

非对称加密理论在1976年由两个老美提出,理论核心是一种算法求得的非对称密钥对当前很难相互推倒出来,只要推到不出来……理论上这种加密体系就是安全的。但算法在理论上并没有证明这个非对称密钥对绝对无法相互推倒,所以以后说不准的

密码学基础(三):非对称加密(RSA算法原理)

加密和解密使用的是两个不同的秘钥,这种算法叫做非对称加密。非对称加密又称为公钥加密,RSA只是公钥加密的一种。

现实生活中有签名,互联网中也存在签名。签名的作用有两个,一个是身份验证,一个是数据完整性验证。数字签名通过摘要算法来确保接收到的数据没有被篡改,再通过签名者的私钥加密,只能使用对应的公钥解密,以此来保证身份的一致性。

数字证书是将个人信息和数字签名放到一起,经由CA机构的私钥加密之后生成。当然,不经过CA机构,由自己完成签名的证书称为自签名证书。CA机构作为互联网密码体系中的基础机构,拥有相当高级的安全防范能力,所有的证书体系中的基本假设或者前提就是CA机构的私钥不被窃取,一旦 CA J机构出事,整个信息链将不再安全。

CA证书的生成过程如下:

证书参与信息传递完成加密和解密的过程如下:

互质关系:互质是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整数,1和1互质,13和13就不互质了。

欧拉函数:表示任意给定正整数 n,在小于等于n的正整数之中,有多少个与 n 构成互质关系,其表达式为:

其中,若P为质数,则其表达式可以简写为:

情况一:φ(1)=1

1和任何数都互质,所以φ(1)=1;

情况二:n 是质数, φ(n)=n-1

因为 n 是质数,所以和小于自己的所有数都是互质关系,所以φ(n)=n-1;

情况三:如果 n 是质数的某一个次方,即 n = p^k ( p 为质数,k 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则φ(n)=(p-1)p^(k-1)

因为 p 为质数,所以除了 p 的倍数之外,小于 n 的所有数都是 n 的质数;

情况四:如果 n 可以分解成两个互质的整数之积,n = p1 × p2,则φ(n) = φ(p1p2) = φ(p1)φ(p2)

情况五:基于情况四,如果 p1 和 p2 都是质数,且 n=p1 × p2,则φ(n) = φ(p1p2) = φ(p1)φ(p2)=(p1-1)(p2-1)

而 RSA 算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欧拉函数中的第五种情况,即: φ(n)=(p1-1)(p2-1);

如果两个正整数 a 和 n 互质,那么一定可以找到整数 b,使得 ab-1 被 n 整除,或者说ab被n除的余数是1。这时,b就叫做a的“模反元素”。欧拉定理可以用来证明模反元素必然存在。

可以看到,a的 φ(n)-1 次方,就是a对模数n的模反元素。

n=p x q = 3233,3233写成二进制是110010100001,一共有12位,所以这个密钥就是12位。

在实际使用中,一般场景下选择1024位长度的数字,更高安全要求的场景下,选择2048位的数字,这里作为演示,选取p=61和q=53;

因为n、p、q都为质数,所以φ(n) = (p-1)(q-1)=60×52= 3120

注意,这里是和φ(n) 互互质而不是n!假设选择的值是17,即 e=17;

模反元素就是指有一个整数 d,可以使得 ed 被 φ(n) 除的余数为1。表示为:(ed-1)=φ(n) y -- 17d=3120y+1,算出一组解为(2753,15),即 d=2753,y=-15,也就是(17 2753-1)/3120=15。

注意,这里不能选择3119,否则公私钥相同??

公钥:(n,e)=(3233,2753)

私钥:(n,d)=(3233,17)

公钥是公开的,也就是说m=p*q=3233是公开的,那么怎么求e被?e是通过模反函数求得,17d=3120y+1,e是公开的等于17,这时候想要求d就要知道3120,也就是φ(n),也就是φ(3233),说白了,3233是公开的,你能对3233进行因数分解,你就能知道d,也就能破解私钥。

正常情况下,3233我们可以因数分解为61*53,但是对于很大的数字,人类只能通过枚举的方法来因数分解,所以RSA安全性的本质就是:对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的难度决定了RSA算法的可靠性。换言之,对一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愈困难,RSA算法愈可靠。

人类已经分解的最大整数是:

这个人类已经分解的最大整数为232个十进制位,768个二进制位,比它更大的因数分解,还没有被报道过,因此目前被破解的最长RSA密钥就是768位。所以实际使用中的1024位秘钥基本安全,2048位秘钥绝对安全。

网上有个段子:

已经得出公私钥的组成:

公钥:(n,e)=(3233,2753)

私钥:(n,d)=(3233,17)

加密的过程就是

解密过程如下:

其中 m 是要被加密的数字,c 是加密之后输出的结果,且 m n ,其中解密过程一定成立可以证明的,这里省略证明过程。

总而言之,RSA的加密就是使用模反函数对数字进行加密和求解过程,在实际使用中因为 m n必须成立,所以就有两种加密方法:

对称加密存在虽然快速,但是存在致命的缺点就是秘钥需要传递。非对称加密虽然不需要传递秘钥就可以完成加密和解密,但是其致命缺点是速度不够快,不能用于高频率,高容量的加密场景。所以才有了两者的互补关系,在传递对称加密的秘钥时采用非对称加密,完成秘钥传送之后采用对称加密,如此就可以完美互补。

非对称加密算法

如果要给世界上所有算法按重要程度排个序,那我觉得“公钥加密算法”一定是排在最前边的,因为它是现代计算机通信安全的基石,保证了加密数据的安全。

01 对称加密算法

在非对称加密出现以前,普遍使用的是对称加密算法。所谓对称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是相反的操作,对数据进行解密,只要按加密的方式反向操作一遍就可以获得对应的原始数据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对字符串"abc"进行加密,先获取它们的ANSCII码为:97 98 99;密钥为+2,加密后的数据就是:99 100 101,将密文数据发送出去。接收方收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解密,每个数据减2,就得到了原文。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真实的对称加密算法会做得非常复杂,但这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这样的加密方法有什么缺点呢?首先缺点一:密钥传递困难;想想看如果两个人,分别是Bob和Alice,Bob要给Alice发消息,那Bob就要把密钥通过某种方式告诉Alice,有什么可靠的途径呢?打电话、发邮件、写信...等等方式好像都不靠谱,都有被窃取的风险,也只有两人见面后当面交流这一种方式了;缺点二:密钥数量会随着通信人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密钥管理将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

02 非对称加密算法

1976年,两位美国计算机学家,提出了Diffie-Hellman密钥交换算法。这个算法的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构思,可以在不直接传递密钥的情况下,完成解密。这个算法启发了其他科学家,让人们认识到,加密和解密可以使用不同的规则,只要这两种规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的关系即可,这样就避免了直接传递密钥。这种新的加密模式就是“非对称加密算法”。

算法大致过程是这样的:

(1)乙方 生成两把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获得,私钥则是保密的。

(2)甲方获取乙方的公钥,然后用它对信息加密。

(3)乙方得到加密后的信息,用私钥解密。

如果公钥加密的信息只有私钥解得开,那么只要私钥不泄漏,通信就是安全的。

03 RSA非对称加密算法

1977年,三位数学家Rivest、Shamir 和 Adleman 设计了一种算法,可以实现非对称加密。这种算法用他们三个人的名字命名,叫做RSA算法。

从那时直到现在,RSA算法一直是最广为使用的"非对称加密算法"。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有计算机网络的地方,就有RSA算法。这种算法非常可靠,密钥越长,它就越难破解。根据已经披露的文献,目前被破解的最长RSA密钥是768个二进制位。也就是说,长度超过768位的密钥,还无法破解(至少没人公开宣布)。因此可以认为,1024位的RSA密钥基本安全,2048位的密钥极其安全。

公钥加密 - 私钥解密

只有私钥持有方可以正确解密,保证通信安全

私钥加密 - 公钥解密

所有人都可以正确解密,信息一定是公钥所对应的私钥持有者发出的,可以做签名

04 质数的前置知识

RSA的安全性是由大数的质因数分解保证的。下面是一些质数的性质:

1、任意两个质数构成素质关系,比如:11和17;

2、一个数是质数,另一个数只要不是前者的倍数,两者就构成素质关系,比如3和10;

3、如果两个数之中,较大的那个是质数,则两者构成互质关系,比如97和57;

4、1和任意一个自然数都是互质关系,比如1和99;

5、p是大于1的整数,则p和p-1构成互质关系,比如57和56;

6、p是大于1的奇数,则p和p-2构成互质关系,比如17和15

05 RSA密钥生成步骤

举个“栗子“,假如通信双方为Alice和Bob,Alice要怎么生成公钥和私钥呢?

St ep 1:随机选择两个不相等的质数p和q;

Alice选择了3和11。(实际情况中,选择的越大,就越难破解)

S tep 2 :计算p和q的乘积n;

n = 3*11 = 33,将33转化为二进制:100001,这个时候密钥长度就是6位。

Step 3 :计算n的欧拉函数φ(n);

因为n可以写为两个质数相乘的形式,欧拉函数对于可以写成两个质数形式有简单计算方式

φ(n) = (p-1)(q-1)

Step 4 :随机选择一个整数e,条件是1 e φ(n),且e与φ(n) 互质;

爱丽丝就在1到20之间,随机选择了3

Step 5 :计算e对于φ(n)的模反元素d

所谓模反元素,就是指有一个整数d,可以使得ed被φ(n)除的余数为1

Step 6 :将n和e封装成公钥,n和d封装成私钥;

在上面的例子中,n=33,e=3,d=7,所以公钥就是 (33,3),私钥就是(33, 7)。

密钥生成步骤中,一共出现了六个数字,分别为:

素质的两个数p和q,乘积n,欧拉函数φ(n),随机质数e,模反元素d

这六个数字之中,公钥用到了两个(n和e),其余四个数字都是不公开的,可以删除。其中最关键的是d,因为n和d组成了私钥,一旦d泄漏,就等于私钥泄漏。

那么,有无可能在已知n和e的情况下,推导出d?

(1)ed 1 (mod φ(n))。只有知道e和φ(n),才能算出d。

(2)φ(n)=(p-1)(q-1)。只有知道p和q,才能算出φ(n)。

(3)n=pq。只有将n因数分解,才能算出p和q。

结论是如果n可以被因数分解,d就可以算出,也就意味着私钥被破解。

BUT!

大整数的因数分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目前,除了暴力破解,还没有发现别的有效方法。

维基百科这样写道:

"对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的难度决定了RSA算法的可靠性。换言之,对一极大整数做因数分解愈困难,RSA算法愈可靠。

假如有人找到一种快速因数分解的算法,那么RSA的可靠性就会极度下降。但找到这样的算法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今天只有较短的RSA密钥才可能被暴力破解。到现在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可靠的攻击RSA算法的方式。

只要密钥长度足够长,用RSA加密的信息实际上是不能被解破的。"

06 RSA加密和解密过程

1、加密要用公钥(n,e)

假设鲍勃要向爱丽丝发送加密信息m,他就要用爱丽丝的公钥 (n,e) 对m进行加密。

所谓"加密",就是算出下式的c:

爱丽丝的公钥是 (33, 3),鲍勃的m假设是5,那么可以算出下面的等式:

于是,c等于26,鲍勃就把26发给了爱丽丝。

2、解密要用私钥(n,d)

爱丽丝拿到鲍勃发来的26以后,就用自己的私钥(33, 7) 进行解密。下面的等式一定成立(至于为什么一定成立,证明过程比较复杂,略):

也就是说,c的d次方除以n的余数为m。现在,c等于26,私钥是(33, 7),那么,爱丽丝算出:

因此,爱丽丝知道了鲍勃加密前的原文就是5。

至此,加密和解密的整个过程全部完成。整个过程可以看到,加密和解密使用不用的密钥,且不用担心密钥传递过程中的泄密问题,这一点上与对称加密有很大的不同。由于非对称加密要进行的计算步骤复杂,所以通常情况下,是两种算法混合使用的。

07 一些其它的

在Part 5的第五步,要求一定要解出二元一次方程的一对正整数解,如果不存在正整数解,这该怎么办?

扩展欧几里得算法给出了解答:

对于不完全为 0 的非负整数 a,b,gcd(a,b)表示 a,b 的最大公约数,必然存在整数对 x,y ,使得 gcd(a,b)=ax+by;

第五步其实等价于:ed - kφ(n) = 1, e与φ(n)又互质,形式上完全与扩展欧几里得算法的一致,所以一定有整数解存在。

Reference: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10-08 下午 12:51:53

    全。 01 对称加密算法 在非对称加密出现以前,普遍使用的是对称加密算法。所谓对称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是相反的操作,对数据进行解密,只要按加密的方式反向操作一遍就可以获得对应的原始数据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要对字符串"abc"进行加密,先获取它们的ANSCI

  • avatar
    访客 2022-10-08 下午 08:42:13

    = (p-1)(q-1)=60×52= 3120 注意,这里是和φ(n) 互互质而不是n!假设选择的值是17,即 e=17; 模反元素就是指有一个整数 d,可以使得 ed 被 φ(n) 除的余数为1。表示为:(ed-1)=φ(n) y -- 17d=3120y+1,算出一组解为(2753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