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子邮件的发明者是谁?第一封邮件的发出大概在什么时候?
发明者是:托姆林森(Ray Tomlinson)
第一封邮件发出大概是:30年前,当RayTomlinson发送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时,他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他的发明可以记录信息或数据。Tomlinson回忆到,那大概是1971年底左右,他从一台计算机把信息发送到另一台相邻计算机上。在给B BN技术学院的同事们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中,Tomlinson解释了他的新系统是如何工作的。B BN技术学院是位于剑桥的一所研发公司,现在它已经是Verizon通讯公司的一个子公司。Tomlinson与其合作者灵活地使用了电子邮件,这也就揭开了书写通讯革命的帷幕。
发明者资料:
托姆林森(Ray Tomlinson)发明了一个了不起的通讯工具E-mail,但却和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记号联系在一起。为什么用@?他解释说:“我考虑过使用其它的记号,但只有@没有在任何一个名称中出现过,因此就选择了它,而且看上去效果还不错。
效果何止不错!现在,@这个记号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流行的标
记,代表着我们这个使用超链接通讯方式的时代。它几乎无处不在,出现在公告牌上、广告中、企业的名称中(如@Home)、杂志的名称中(如Inter@ctive Week),甚至在艺术作品中(如有一出芭蕾舞剧的名字就叫F@ust),也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目前,全世界至少有1.25亿人在他们的电子邮件地址中使用@这个记号,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个记号甚至要比自己家庭所在地的门牌号码还要重要。
尽管Tomlinson的发明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但它却是以很不起眼的方式开始的。
1965年,Tomlinson从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拿到了电脑工程的博士学位,然后就到麻省理工学院附近一家名叫Bolt Beranek and Newman(简称BBN)的企业从事电脑方面的研究工作。当时,这家企业正受聘于美国军方,参入了Internet的前身——Arpanet的建设和维护工作。Tomlinson在BBN多年的同事和朋友Jerry Burchfiel回忆说:“我们的工作是在那些简陋的硬件设备上面搞一个操作系统。Ray则搞出了一个‘传递信息’的程序。刚开始时,这个程序只能在当地使用,但很快,他使它能够走得更远,最后甚至可以跨越整个Arpanet来传递邮件。
与Alexander Graham Bell(电话的发明者)给助手Watson打的第一个著名的电话不同,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具体内容已经没有人记得了,所知道的只是这封电子邮件是由Tomlinson从一台电脑发给另一台电脑的。收件人嘛,自然也是他自己。对于自己的这项发明,就连Tomlinson本人当时也没有认识到它的重要性。Burchfiel回忆说:“他一边向我展示他所取得的成果,一边不断叮嘱我说‘千万不要告诉其它任何人!我们拿钱可不是为了搞这个的。’”
不过,在一个名叫Larry Roberts的伙计出现之后,这种担心就完全变得多余了。Larry Roberts是负责Arpanet项目的一个政府机构的主管,他对Tomlinson的发明爱不释手,并把电子邮件作为自己在工作中唯一的通讯方式。他的这一极端举动,迫使那些依赖其拨款的研究人员不得不纷纷使自己联网,于是,Tomlinson搞出的这种通过网络来传递信息的系统,很快就从一种方便之举,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
像许多其他信息时代的先锋一样,Tomlinson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为许多人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自己却没有从中得到过哪怕一分钱的好处。他自我解嘲地说:“创新有时候是能够带来巨大回报的。但(我的)这项创新却不属此列。
去年,BBN公司被GTE所收购,而现在,在GTE的Internet部门,Tomlinson正在参入一种名叫 Cyber Trust 软件程序的开发工作。这种软件通过发布可以确认客户身份的证明书,可以使电子商务变得更安全,更可靠。Tomlinson说:“它要比电子签名好得多,因为它无法被伪造。而且证明书可以增加匿名的程度,能够更好地保证你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E-mail改变了许多企业(从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到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做生意的方式,也改变了成百上千万的人购物和从事金融活动的方式,还成为了远隔千里的家人之间经常保持联系的最佳途径……但是,并非所有的这些改变和迅速发展都能使Tomlinson感到高兴。他缅怀早期那种大学校园似的混乱但富于朝气的局面,而对那些滥用E-mail开放式本性的行为(如投送垃圾邮件和邮件炸弹等)却深恶痛绝。随着E-mail越来越深地植根于现代人的生活之中,成立某种对其进行管理的组织机构(无论好坏),将成为其爆炸性发展过程中一件无法避免的事情。Tomlinson也深以为然,但是,他仍以一些略带渴望的语气说道:“我更怀念那种无政府状态。
【附记】 托姆林森发明E-mail小记
早先,Tomlinson在一家名为Bolt Beranek and Newman(BBN)的公司工作,该公司在1968年受雇于美国防卫局用来创建Internet的前身Arpanet。1971年,他用Sndmsg进行调试,Sndmsg是一种数字化信息程序,Tom linson编写此程序是为了让用数字PDP-10S(一种早期Arpanet计算机)来工作的程序员和研究人员能够相互发送信息。
但是,这并不是真正的E-mail,和许多那时已存在的电子信息程序(最早的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早期)一样,Sndmsg只在一定范围内适用;它仅仅适用于共享同一台机器的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这些用户可以创建一个文本文件,然后发送到一个指定的“邮箱”。
Tomlinson后来说到,一个邮箱仅仅是一个有特定名字的文件。它唯一的特殊性能就是:用户可以在邮箱的末尾添加更多的信息,但不可以读取或覆盖已有的内容。
当Tomlinson用Sndmsg时,同时用一个名为Cypnet的实验性的文件传递工具,用来传递Arpanet内互联网上的文件。(该Arpanet包括十五个站点,位于不同的地点,比如,加利福尼亚的UCLA,盐湖城的Utah大学,剑桥的BBN,麻省等。)Tomlinson解释说,他预感到Cypnet像Sndmsg一样,能把文件附于邮箱内。
利用Cypnet最初编写的方法,Cypnet可以发送和接收文件,但不能附加到一个文件上。因此,他设法使Cypnet利用Sndmsg,通过Arpanet把信息传递到邮箱内。
当时Tomlinson意识到,如果充分地把握住了该技术的重要性,他后来所做的会使他在通讯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
首先,他采用@符号来区分本地邮箱内的信息和网上的信息,他回忆到,@这个符号的意义在于,我可以用它来判断用户是在其它站点,而不是在本地站点。然后,Tomlinson给自己发了一个E-mail。他说,BBN有两台PDP-10S计算机是通过Arpanet联在一起的,第一条信息是在该两台紧紧相联的计算机之间传递的,这两台机器仅仅是通过Arpanet连接在一起的。
在剑桥,信息是通过连接同一个房间内的两台计算机的网络来传递的,所传递的信息是Qwertyiop,或与此类似的东西。
Tomlinson对Sndmsg满意以后,发了一条信息给他的同事们,并告诉他们这一新的消息,告诉他们要在用户名字与其所在的计算机地址之间加符号@。Tomlinson说,网络邮件的首次使用表明了它的存在。
电子邮件的起源
电子邮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
电子邮件,英文称作Electronic Mail,简称E-mail,是—种用电子手段提供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查找,现在有两种说法:
(1)第一种说法: 1969年10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2)另一个说法是: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名之为SNDMSG(即Send Message)。
电子邮件诞生于哪一年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有发出时间有1986年8月25日和1987年9月14日之争。发送者有吴为民、王运丰等人之争。
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北京时间11点11分,由当时任高能物理所ALEPH组组长的吴为民,从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发给ALEPH的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的电子邮件(E-mail)是中国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
1987年9月,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一个科技研讨会。经过一番调试后,他将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实现了计算机联结。9月20日,他起草了这封电子邮件,并与中国的王运丰教授一起署名后发出,成功地传到卡尔斯鲁厄大学的一台计算机上。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1987年9月20日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这也预示着,互联网时代悄然叩响了中国的大门。
基本介绍:
1983年,王运丰教授在德国参加一个学术交流会,会上遇到了措恩,这位对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成功发送有着举足轻重意义的人。
两人都对计算机兴趣浓厚,后来一直保持紧密联系。每次在国际会议中碰面都会长聊,这种联系一直维持到1986年中德签署上述合作协议,然后双方开始切入“名正言顺”的携手合作阶段。
在许多中方研究人员看来,措恩教授是一位非常不错的国际友人。凭自己私人关系,他联系并说服德国巴辅州政府联系到西门子公司,对这个项目提供了赞助,其中就包括那台至关重要的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
据一些长期关注该项目的研究人员介绍,这个合作项目持续了好多年,没有赞助经费肯定做不起来。设备也是个难题,当时的计算机设备不像今天这么普遍,要先跟上级部门申报,国外准备好设备之后,绕道海湾地区,一趟下来就能折腾好几个月。
在这些过程中,措恩扮演的角色类似于“白求恩”。对中国非常友好,做事不求回报,一心希望通过互助加快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当时中方也非常信任他,这种信任在王运丰教授授权他到德国帮助注册中国.CN顶级域名就可见一斑。
在CNNIC的档案库中,如今还保留着措恩当年的日记,随性并且简单的文字记录了当年这个热情洋溢的小伙子远赴中国支援互联网事业发展的喜怒哀乐。
多数时候,措恩在日记中写工作的进展:今天我干了几件事情,明天将要干什么事情。今天我们遇到什么难题,怎么解决。或者是,今天遇到了哪些苦恼,晚上加班干到了几点等。
1987年9月14日晚,第一次邮件发送失败,措恩很失落,在日记中毫不掩饰自己失望的心情。为了给精神减减压,他决定去旅游。出去转了一圈,但心里整天惦记着工作,时刻在打听北京方面的项目进展。
当年9月20日,从北京传来邮件发送成功的消息时,措恩正在澳门,收到消息后非常高兴,连夜在澳门起草新闻稿,对外宣布中国邮件发送成功,是中国的一件大事情。
最早的电子邮件及其软件如何发明的?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现在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
第二种说法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命名为SNDMSG(即Send Message)。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这个说法也是现在较为广传的。)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1987年9月20日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德国互联网之父”维纳·措恩与王运丰在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发往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其内容为英文,大意如下。
原文: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中文大意 跨越长城,走向世界。
这是中国通过北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30年发展历程
虽然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它却是在80年才得以兴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根本别想象现在那样发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被广为使用。
Eudora简史
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的第一个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纳尔在1988年编写的。由于Euroda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为各公司和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使用的电子邮件程序。
然而Euroda的地位并没维持太长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Netscape和微软相续推出了它们的浏览器和相关程序。微软和它开发的Outlook使Euroda逐渐走向衰落。
在过去5年中,关于电子邮件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任何联网的计算机在邮件网站上维护他们的邮件帐号,而不是只能在他们家中或公司的联网电脑上使用邮件。这种邮件是由Hotmail推广的。如今Hotmail已经成为一大热门网站,微软在8月宣布,邮件服务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1亿。但微软在1998年收购此网站的时候却仅用了4亿美元,这个价格后来令Hotmail的创建者沙比尔·布哈蒂尔后悔不迭。
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竞争者得到了启发,很快电子邮件成为门户网站的必有服务,如雅虎,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
中国什么时候发出的第一个电子邮件
1987年9月14日发送,9月20日收到。
业界通常认为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天白先生于1987年9月14日发出的。亦有称9月20日发出的。现从邮件记录来看,发出时间为9月14日,收到时间为9月20日,当时竟然走了6天!
“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北京时间11点11分,由当时任高能物理所ALEPH组组长的吴为民,从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发给ALEPH的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
一个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纳尔在1988年编写的。由于Euroda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为各公司和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使用的电子邮件程序。然而Eur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