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源头治理破解多发难题(抓源头治根本)

hacker|
126

“地沟油”到底该怎么整治

近年来,各地“地沟油”违法犯罪时有发生,群众对此反应强烈。一些消费者甚至因为“地沟油”,下馆子炒菜不敢吃、火锅不敢吃等等。现在,对于老百姓的担心,刚刚出台的这个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意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就构建“地沟油”综合治理长效机制作出安排部署——有望化解这种窘境。

食品安全无小事。早在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曾下发过《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近年来按照国务院的这个意见要求,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强化源头治理,以餐厨废弃物为原料制售“地沟油”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遏制。但“地沟油”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制售“地沟油”的违法犯罪问题仍时有发生,因此才有了此次国务院对“地沟油”治理再度加码,把“地沟油”治理作为“十三五”期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任务,力争取得突破。

从此次新出炉的治理意见来看,强调“源头”治理是治理好“地沟油”的关键和主要指导思想,正如国办在意见中所强调的那样,要以原料来源控制和油脂加工监管为重点,既要从严监管执法,加强源头治理,杜绝“地沟油”流向餐桌;也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合力推动餐厨废弃物、肉类加工废弃物和检验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食品安全同样如此,只有抓住源头,才是抓住了“牛鼻子”,也才能真正实现标本兼治。治理“地沟油”同样需要从源头抓起,首要的就是要抓住“地沟油”产生的源头。“地沟油”一般是指用餐厨废弃物、肉类加工废弃物和检验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等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的油脂。由此可见,餐饮企业、屠宰企业、肉类加工企业会成为“地沟油”诞生的“温床”,从源头上治理“地沟油”,就必须强化这些可能产生“地沟油”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其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和职责。对于那些不负责任输出“地沟油”的企业和单位,要予以严厉打击,严格执法。

当前,非法出售废弃油、非法提炼“地沟油”、非法收购“地沟油”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正规的“地沟油”资源化利用企业在原料收购、产品出售环节缺少价格优势,形成了正规企业吃不饱,违法提炼“地沟油”企业屡打不绝的局面。从源头上治理“地沟油”,除了管好“地沟油”的“诞生地”职务,还应当持续坚决打击“地沟油”非法产业链,强化源头防范和监管执法。通过严打“地沟油”违法犯罪,在堵住“地沟油”流向餐桌的同时,也将让正规“地沟油”资源化利用企业更容易获得生产原料,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对于强化源头治理“地沟油”,此次国务院也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举措,这些“招数”既有法律政策层面的,比如健全餐厨废弃物、肉类加工废弃物和检验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处理办法;也有体系层面的,比如加大对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农贸市场、小餐饮、小作坊等的巡查力度,加强对屠宰企业、肉类加工企业、食用油生产经营企业、餐饮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建立健全追溯体系,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和进货查验制度;还有技术层面的,比如鼓励企业探索在餐饮企业厨房、屠宰车间、肉类加工车间和无害化处理车间等关键环节安装摄像装备,追溯废弃物流向,试点在居民家庭厨房开展厨余垃圾粉碎处理;更有监管层面的,比如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衔接,健全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通报机制,加大对制售“地沟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跟踪治、技术治、追溯治、打击治等多种“治”理方式,强化源头治。

在强化源头监管的同时,另一方面还应当通过培育更多的“地沟油”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企业,实现疏堵结合,从源头上改变“地沟油”的性质,实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既要抓紧研究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用技术,加快制定“地沟油”的科学鉴定方法;更要给予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企业更多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从而有效破解“地沟油”治理之惑,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和舒心。

“十四五”时期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将体现四方面升级

经国务院同意,6月11日,商务部等17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为了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意见》,日前,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该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主要路径体现在设施、商品服务、模式、监管等四个方面的“升级”,助力破解现阶段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商业领域凸显的问题。

发展县域商业 助力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农村商业领域比较明显,突出表现在农村商业设施水平低、商品服务质量不高、市场秩序有待改善等方面。

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认为,这既有市场主体进入农村意愿不强等市场原因,也有监管力量薄弱等制度因素。

据介绍,此次印发的《意见》分为10个部分,共31条。第一部分是总体要求,提出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力争到2025年,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县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促进农民收入和农村消费双提升。第二到第九部分是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加强市场主体培育,丰富农村消费市场,增强农产品上行能力,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创新流通业态和模式,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和加强市场监管。第十部分则是保障措施。

该负责人表示,针对我国东中西部消费特点、南北方地区差异性,发展县域商业要坚持三个原则:

一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结合乡村人口、消费习惯等特点,完善商业网络,鼓励流通企业开拓农村市场,鼓励生产和服务企业开发适合农民特别是老人、妇女和儿童需要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在人口集中的村,发展连锁商店,为村民提供多样化服务。在人口较少的村,通过电商、供应链赋能,改造夫妻店,保障基本日用品供应。

二是分层分类。县城重点强化综合商业服务能力,改造提升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重点强化区域服务能力,建设乡镇商贸中心,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向周边农村拓展服务。村里重点强化便民服务能力,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向村庄延伸供应链服务,优化商品供给。

三是下沉和上行相结合。在完善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的同时,推动县域产业发展,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就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加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农产品品质提升和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发展冷链物流,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强化产销对接,帮助农民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提升县域文旅服务功能,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从四方面明确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据介绍,“十四五”时期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主要路径体现在四个方面的“升级”:

一是设施升级。“十四五”时期,对县城、乡镇和村三级商业设施,进行“三个一批”改造升级。在县城,重点改造升级一批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强化县城的综合商业服务能力。在乡镇,重点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增加生活服务功能,推动购物、娱乐、休闲等业态融合。在村子里,把一批夫妻老婆店,改造升级为新型连锁便利店。同时,鼓励因地制宜,丰富快递收发、农产品经销等业务。

二是商品服务升级。我国是制造业和生活服务业大国,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提供更多适合农村消费特点的优质商品和服务。这既能满足农民民生需要、扩大农村消费,也能帮助企业开拓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可谓是“一举多得”。要引导城市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市场,向农村延伸营销网络,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的商品服务,推动更新换代。农村也有丰富的服务资源,要发展乡村旅游、民俗、特色文化、休闲农业等服务,推动农村商旅文娱体融合发展。

三是模式升级。主要关键词是“改造”和“融合”。“改造”就是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在“十四五”时期,进一步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着力解决农村网购“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农村传统商业企业,大规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软硬件升级。“融合”就是在功能上推动跨界发展,促进“商品 服务”“文化 旅游”“种养 观光”“生态 休闲”等多种经营业态有机融合,实现一点多能、一网多用。

四是监管升级。“十四五”时期,把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和加强市场监管放在突出位置,市场监管部门将充实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城乡联动机制,加强源头治理,严厉打击农村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经营行为。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农村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行业自律。

同时,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透露,商务部将根据《意见》要求,会同相关部门建立协调工作机制,明确分工任务,落实工作责任,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各地方政府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出台有针对性的措施,抓好工作落实,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

具体来讲,将重点从加强分级分类管理服务,加强财政投入保障和投融资等支持,完善标准统计和指导考核等方面发力。

推出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八项具体举措

谈到《意见》在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时,商务部流通发展司负责人表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

一是健全农村流通网络。通过完善县城商业设施、建设乡镇商贸中心、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解决农村商业设施不足的问题。

二是加强市场主体培育。通过支持企业数字化、连锁化转型,培育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解决农村市场主体小散弱的问题。

三是丰富农村消费市场。开发更多适合农村市场的消费品,优化农村生活服务供给,提升县域文旅服务功能,解决农村商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

四是增强农产品上行能力。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提高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加强农业品牌培育,带动农民增收。

五是完善农产品市场网络。完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加快发展产地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公益性保障能力,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六是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健全农资流通网络,增强农资服务能力。

七是创新流通业态和模式。支持大型企业开展供应链赋能,扩大电商进农村覆盖面,发展县乡村物流共同配送,强化产销对接长效机制。

八是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和加强市场监管。强化农村市场执法监督,促进农资市场有序发展,加强市场质量安全监管。

据了解,“十四五”时期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作,将突出把县域作为切入点。同时,突出下沉和上行两个重点,下沉就是引导推动城市的生产流通企业下乡,带动新产品、新服务、新技术、新理念下乡,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与城市同样水平的消费环境、同样质量的商品、同样标准的服务。上行就是推动农产品进城,建立更紧密的产销衔接,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损耗,培育农产品品牌,增加农民收入,让城市消费者获得质量更优、价格合理的农产品。

此外,将通过推进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规范化,统筹软硬件建设,补齐农村商业短板,突出现代流通体系。同时,健全农村现代商业体系,既要在个体层面,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也要在宏观层面,扩大农村消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危险货物运输应该贴

危险品安全标签是指危险品在市场上流通时,由生产单位或销售单位提供的附在危险品包装上,用来向作业人员传递安全信息的一种载体性的标签。它利用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文字、图形符号和编码的组合形式表示危险品所具有的危险性、安全使用的注意事项和防护的基本要求。图1-2为危险化学品安全标签样例。

根据国家标准《化学品安全标签编写规定》(GB 15258—2009)的规定,安全标签用文字、图形符号及编码的组合形式表示危险品所具有的危险性和安全注意事项;安全标签由生产企业在货物出厂前粘贴、挂拴、喷印在包装或者容器的明显位置;如果改换包装,则由改换单位重新粘贴、挂拴、喷印。

危险品安全标签的粘贴、挂拴(喷印)应当牢固、结实,保证在运输、储存期间不脱落。盛装危险化学品的容器或包装,在经过处理并且确认无任何危险性后,方可撕下标签,否则标签应当予以保留。

多层包装运输,原则要求内外包装都应当加贴(挂)危险品安全标签,但如果外包装上已加贴安全标签,内包装是外包装的衬里,内包装上可以免加贴安全标签;外包装为透明物,内包装的安全标签可清楚地透过外包装,外包装可以免加标签。

创新社会治理手段是什么

       导语: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直面问题,强化薄弱环节

古人讲,“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当前,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治理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挑战,突出表现为一元管理体制与多元社会诉求之间的矛盾。一是新的社会阶层分化。社会结构从改革开放前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专业技术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等10多个阶层,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二是新的社会组织涌现。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大量出现,替代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精神依托。三是新的社会需求增长。人们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进而追求社会安全、民主权利等更高层次需求,阶层之间、代际之间需求差异扩大。四是新的社会事务产生。出现了物流寄递、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业态、新事务,成为社会治理新课题。五是新的社会心态滋长。部分利益受损群体、弱势群体心态失衡,仇官、仇富心态突出,社会情绪极易被挑动爆发。六是新的社会矛盾凸显。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僵尸企业”、下岗失业、债务纠纷等问题增多,非法集资案件高发频发。因征地拆迁、环境保护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全国有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在城镇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

面对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社会治理工作的理念、体制、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理论研究方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成就相比,我国的社会治理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短板”,对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解决好一元管理体制与多元社会诉求之间的`矛盾,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都还不够。在法治建设方面,我们党完成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之后,法律制度中的“革命型”印记尚未完全消除,强调管理、强制、打击多,关注协调、协商、保护人权不够,从“硬法”向“软法”的演进尚未完成,社会领域法治建设比较滞后,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还未形成。在治理能力方面,政府职能存在“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往往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执法部门条块分割、分工过细、职能分散、各自为政,管理和服务覆盖面不广;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对新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不够。在基层基础方面,社会组织不够成熟,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低;社区建设亟待完善,政府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没有配套衔接。在风险防范方面,一些党员干部风险意识淡薄,缺乏政治敏锐性,对经济、网络、文化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公共安全的思想、组织、群众、技术防线还不够坚固;暴力恐怖风险上升,车站、机场、地铁等公共场所和网络安全等领域潜在危险源增多,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安全更受公众关注。我们必须尊重社会建设规律,一方面要注重社会治理的顶层设计,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探索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

  树立法治思维, 强化共治理念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理想的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发展,必然要求政府转变职能,限制政府权力,实现从政府管理到社会共治的重大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以创新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为动力,以法治为引领,以信息化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社会治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治理起步较早,有一些成熟理念和经验值得借鉴。比如,“小政府—大社会”体制,政府向市场和社会放权,将大量社会服务项目推向市场;“底线治理”理念,集中资源和力量打击惩处违反法律的社会行为,对于公众一般社会行为管制比较宽松;“柔性治理”方式,注重发挥意识形态、宗教、道德等软性约束力量作用,重视塑造国民的共同价值观,等等。社会治理既要立足我国国情,充分考虑历史文化传统和“熟人社会”等社情特征,发挥自身优势,也要借鉴国外社会治理有益经验,以开放式思维和底线治理、柔性治理理念,提高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加强依法治理,着力构建社会行为预期、管理过程公开、责任界定明晰的制度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破解难题,把社会治理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司法,把公权关进制度的笼子。把治理法治化与治理精细化、常态化结合起来,着力健全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维护群众合法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和心理疏导、危机干预机制,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防控社会风险能力。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对《国家安全法》的学习宣传贯彻,确保国家政治安全。

推进社会治理信息化。信息化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注重把“信息化思维”融入社会治理各方面,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规划,发挥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作用,构建管理扁平化、服务网格化、工作信息化的格局。加快推进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形成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共享共用综合平台。建立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改造升级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加强网络等虚拟社会管理,更好地发挥网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树立合作、互通、共享理念,政府和社会各归其位、各担其责,共同推进社会善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干预。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公益慈善、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培育壮大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加强境外非政府组织监管,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发挥积极作用。完善社区治理机制,健全服务网络体系,加强社区文化、道德、法治建设,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变陌生社会为“熟人社会”。加强基层自治,完善基层民主决策、民主自治机制,提高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水平。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要改进工作方式,主动融入群众、服务群众、引领群众,当好社会治理的组织者、参与者。

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整合机构、职能和人力资源,推进综合执法,实现社会治理扁平化、全覆盖。加强系统治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综合治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道德等手段调节利益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加强源头治理,推动社会服务向基层延伸,健全多元化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及时反映和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条大神的评论

  • avatar
    访客 2022-10-10 下午 01:29:46

    这些“招数”既有法律政策层面的,比如健全餐厨废弃物、肉类加工废弃物和检验检疫不合格畜禽产品处理办法;也有体系层面的,比如加大对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以及农贸市场、小餐饮、小作坊等的巡查力度,加强对屠宰企业、肉类加工企业、

  • avatar
    访客 2022-10-10 上午 03:46:52

    “地沟油”到底该怎么整治近年来,各地“地沟油”违法犯罪时有发生,群众对此反应强烈。一些消费者甚至因为“地沟油”,下馆子炒菜不敢吃、火锅不敢吃等等。现在,对于老百姓的担心,刚刚出台的这个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沟油”治理工作的意见》,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就构建“地沟油”综合治

发表评论